2023年12月7日,罗善学老人因病去世。他的离世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而这并非因为他本身是名人,而是因为他拥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特殊经历。罗善学的父亲是一位侵华日军,而他的母亲韦绍兰则是一个饱受摧残的慰安妇。通过纪录片《三十二》,更多人了解了这对母子背后那段满是痛苦与屈辱的历史。
韦绍兰的一生因1944年发生的那场灾难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。那年,日军发动了对桂林的猛烈进攻,重兵云集,气氛异常紧张。韦绍兰当时才24岁,出生于桂林荔浦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庄。虽曾听闻日军的暴行,但她始终未亲身体验过那种彻底的恐惧。她曾听说过日军经常抓捕年轻女孩,心中多少有些担忧,但她认为自己家地处深山,不会轻易被发现。殊不知,她低估了日军的残暴与无孔不入。
展开剩余82%1944年冬天,当韦绍兰背着女儿上山干活时,意外遭遇了日军的“扫荡”。看到那支日军队伍时,韦绍兰惊慌失措,双腿几乎无法支撑,她的第一反应是想逃跑,却已被包围。一个日军士兵毫不犹豫地割断了她背女儿的绳子,听到女儿的哭声,她的心几乎要碎裂。十几分钟后,母女俩被日军押上了车,韦绍兰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她成为了日军的慰安妇。
当晚,韦绍兰被四五名日军士兵侵犯。她拼命反抗,但很快遭遇了暴力和侮辱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,日军都不曾放过她,她感到身心俱疲,甚至一度产生了死去的念头。每当她想到女儿的安危,内心的痛苦更是难以忍受。为了保护女儿,她选择了忍辱负重。漫长的三个多月里,日军每天都让她承受不同形式的折磨。韦绍兰在纪录片采访时含泪回忆道:“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,日军都不放过我。我曾经想过死,但为了女儿,我只能活下去。”
死去的念头从未远离过她,但她始终在忍耐中寻找着逃生的机会。终于,有一天,当日军外出扫荡时,韦绍兰抓住了这个机会,带着女儿匆匆逃回了家。由于长时间没有休息,她的双脚布满了血泡。原本以为家是一个避风港,然而,当她回到家时,丈夫却冷冷地问:“你还知道回来?”显然,丈夫已经得知了她的遭遇,但她并没有做错什么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夫妻俩虽同床共枕,但丈夫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。韦绍兰常常在深夜悄悄流泪,眼睛肿得像个馒头。
不幸的是,命运并没有因此对韦绍兰宽容。她深爱的女儿因病去世,深深的打击几乎让她无法承受。她曾经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,但幸运的是,邻居及时发现并挽救了她的生命。韦绍兰依然有死的念头,但婆婆的劝解让她重拾了生存的勇气。婆婆慈悲地说:“活下去,才有希望。”她还劝丈夫,韦绍兰是受害者,应该宽容她。就在夫妻关系似乎有所缓和时,韦绍兰发现自己怀孕了。
根据怀孕的时间推算,孩子的父亲是侵华日军,韦绍兰痛苦不已。她无法忍受自己怀上了日本士兵的孩子,而丈夫则愤怒至极,要求她打掉孩子。就在这个关头,婆婆再次挺身而出,理智地劝解丈夫:“你妻子遭受了三个月的屈辱和伤害,如果现在放弃这个孩子,以后恐怕很难再怀孕了。让孩子活下去,至少他可以成为你们的寄托。”最终,韦绍兰决定留下这个孩子,这毕竟是她自己的骨肉。十个月后,韦绍兰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孩,取名罗善学。
然而,罗善学的父亲对这个孩子充满了仇恨。每当罗善学喊“爸爸”时,父亲都会狠狠瞪他,仿佛这个孩子是他一生的痛苦与羞耻。父亲的冷漠与排斥,让罗善学变得异常内向和自卑。尽管母亲心疼,却也无法改变这一切。在他十岁之前,罗善学并不知道自己与父亲的关系,只知道自己和弟弟并不被父亲宠爱。直到有一天,罗善学和弟弟发生争吵,弟弟冷嘲热讽道:“你不是爸爸的孩子,你是日本人的孩子!”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罗善学,他跑去问母亲,得到的却是母亲的沉默和泪水,那一刻,他似乎明白了自己所经历的冷遇的真相。
不仅在家里不被待见,在学校,罗善学也遭受同学的排挤与嘲笑。这让他早早地放弃了学业,转而投入到繁重的劳作中,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认可。但父亲依然对他冷淡,罗善学痛苦于自己无法选择血统的事实。每一次被羞辱与冷落,他的内心都在崩溃。终于,在一次愤怒的爆发中,罗善学问母亲:“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?”母亲无言以对,只有无尽的叹息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罗善学逐渐到了婚嫁的年纪,但多次相亲都以失败告终,这让他更加自卑,最终彻底放弃了结婚的想法。他的生活变得单调无比,几乎与世隔绝。母亲韦绍兰时常后悔,后悔自己无法改变命运,但她也明白,命运无法重来。尽管父亲始终未曾承认自己是他的父亲,但罗善学依旧是一个孝顺的儿子。当父亲病重时,罗善学是唯一一个照顾他的人。渐渐地,父子关系开始和解。
父亲去世后,弟弟也选择了离开,几乎不再回来。母子俩最终依靠彼此生活,罗善学也开始理解母亲所经历的苦难与不易,不再与母亲争执,生活变得宁静和谐。随着纪录片《三十二》的拍摄,韦绍兰和罗善学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。起初,导演担心在采访时韦绍兰会情绪崩溃,然而,接触后才发现,韦绍兰已经完全释怀过去的痛苦,她平静地讲述着曾经的经历。与之相对的,罗善学则显得更加激动,提到“日本父亲”时,他愤怒地说:“如果知道他是谁,我一定会杀了他!”他也曾悲观地表示:“母亲不在了,我就自尽!”然而,韦绍兰却语气平静地劝道:“好好活着!”这四个字,便是她对儿子最深的叮嘱。
2019年5月5日,韦绍兰与世长辞,走完了自己的一生。她离世时没有遗憾,唯一不甘的是未能等到日本人的道歉,也未能找回自己的尊严。母亲去世后,罗善学并未自尽,而是表示:“只要有一碗粥,我就能活下去!”每当有志愿者来看望他时,他总是微笑着接待。终于,罗善学学会了像母亲一样,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不公的世界。
如今,罗善学也已离世,他和母亲终于可以团圆。其实,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,根本不应受到歧视。真正需要受到批判的,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,而非那些深受战争摧残的百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-配资行业查询-配资平台实盘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