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那个夏夜,一瓶茅台酒的重托
2000年6月21日,河北张家口的军营里,80多岁的老军长孙致厚紧握一瓶茅台酒,敲开了即将赴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张秋祥的家门。 这位曾参加解放兰州战役的老兵泪流满面:“老张啊,193师500多个兄弟埋在榆中县,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替我去敬他们一杯酒! ”
半个世纪前,孙致厚是65军577团的营长。 1949年8月,他的战友们在兰州马家山血战中倒下,遗体草草掩埋于黄土之下。 半个世纪后,这瓶酒承载着一位老兵对战友的刻骨思念,也揭开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守护故事。
一、马家山:530条生命的最后战场
1949年8月的兰州城外,马家山像一头狰狞的巨兽横亘在解放军面前。 马步芳部队在这里修筑了三道6米深的外壕,蛛网般的铁丝网上挂满地雷,钢筋水泥碉堡里藏着交叉火力网,号称“攻不破的铜墙铁壁”。
19兵团司令杨得志把主攻任务交给了65军。 这支被称为“杨罗耿兵团”铁拳的部队,派出了最精锐的193师,它的前身正是长征中的“红一师”。 8月21日,579团率先冲锋,战士们踩着雷区向前跃进,刚冲过第二道壕沟就被敌军反扑压回。 子弹打光了拼刺刀,刺刀弯了用牙咬,拉锯战持续四天四夜。
22岁的班长杨顺文带领尖刀班撕开突破口。 右臂中弹后,他匍匐爬行炸掉5个碉堡,最终把红旗插上山顶时,血已流尽。 新兵王芝瑞被炮弹震聋双耳,下半身埋在土里,仍挣扎着朝敌人射击。
8月25日黄昏,马家山终于被攻占。 山头上躺着我军530具遗体,其中许多是新补充的子弟兵,他们刚穿上军装几个月,就永远留在了西北黄土中。
二、榆中县的荒草与茅台酒
当张秋祥带着孙致厚的嘱托走进榆中县烈士陵园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:墓碑东倒西歪,荒草没过膝盖,刻着烈士名字的石板风化剥落。 这座1950年代修建的陵园,因经费短缺早已破败不堪。
他默默拧开茅台酒瓶,清冽的酒液缓缓渗入干裂的黄土:“兄弟们,老营长和65军的战友们看你们来了!”随行的参谋回忆,这位将军对着荒冢连鞠三躬,泪水混着酒水打湿了前襟。
当天下午,兰州市政府办公室接到特殊来电:“不能让烈士睡在荒草堆里! ”张秋祥自掏两万元捐款,市、县领导现场督办。 三个月后,修葺一新的陵园挂上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牌匾,无名墓前终于有了整齐的松柏与鲜花。
三、汉白玉里的乡愁
2009年春天,转业军官李建民带着烈士家属来到兰州华林山陵园。 在普通市民墓区角落,他找到了65军的旧纪念碑,水泥开裂,字迹模糊,与周围豪华公墓对比刺眼。
照片很快摆在北京军区政委刘福连案头。 这位曾担任193师政委的老兵拍案而起:“当年他们为新中国献出生命,现在我们就用最好的材料告慰英灵! ”
65集团军筹资200万元,从河北太行山采掘汉白玉,那里曾是部队驻守半世纪的“家”。11.6米高的纪念塔设计成拱门状:塔门高6.5米象征65军番号,檐高8.26米代表兰州解放日;四面“浩气长存”大字选用毛泽东手迹,底座镶嵌着1949年的原始碑文。
2011年5月,当覆盖的红绸落下时,参加仪式的老战士泣不成声。 汉白玉在西北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,就像太行山的乡亲们跨越千里,轻轻拥抱了这些长眠他乡的孩子。
四、永不褪色的名字
今天的兰州战役纪念馆里,年轻讲解员总会停在纪念塔前多讲几分钟。 他们指着塔身镌刻的《解放兰州马家山战斗烈士碑志》念道:“五百三十名同志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血换来了兰州解放。 ”
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杨顺文炸碉堡时用的布鞋,王芝瑞的入党申请书,还有579团战士写给母亲未寄出的信:“打下兰州就回家种田”。
而在千里外的张家口65集团军军史馆,孙致厚老军长2012年临终前的录像仍在循环播放。 病床上虚弱的老人反复念叨:“兰州兄弟酒”
天载配资-配资行业查询-配资平台实盘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