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妈举着9.9元的T恤凑到你跟前,眼角的皱纹都漾着得意:“你看这料子,比你几百块的也不差!”时,你有没有突然心头一沉——这“便宜”,可能藏着甲醛超标的布料、偷工减料的针脚,还有她看不见的“智商税”?
### 一、起因:当“省钱”变成“执念”
张阿姨今年62岁,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,每月三千多的退休工资,要养着有高血压的老伴,还要贴补刚工作的女儿。去年疫情期间,她跟着邻居李婶学会了用手机网购,从此就像打开了“省钱大门”:看李婶买的节电器说“一个月省50块”,听王姨说“网上水果比超市便宜一半”,连小区门口的快递柜都成了她每天必去的“打卡点”。“能省一块是一块”,这是她挂在嘴边的话,可她没意识到,这“省”,正在变成“亏”。
### 二、经过:那些“便宜”里的陷阱
上个月,张阿姨在直播间里看到主播举着个巴掌大的“节电器”喊:“插在插座上,家里所有电器都省电!一个月最少省50块,一年就是600块!”她盯着屏幕里的“用户反馈”——有人说“用了一周,电费少了30”,有人说“老人用着方便,不用动脑子”,顿时动了心。99块钱,不算贵,她咬咬牙下了单。结果用了一个月,电费不仅没少,反而比以前多了20块。更糟的是,上周她做饭时,插座突然“啪”地一声冒出火花,把她吓得差点摔了碗。找商家售后,对方只回了一句“亲,我们的产品没问题哦”,就再也没消息了。
比这更让她窝火的,是去年买的“车厘子苗”。王大爷是张阿姨的老邻居,种了一辈子地,退休后想在阳台种点果树,给孙子摘着吃。他在网上看到“车厘子苗3年结果,10块钱一棵”,立刻买了5棵。结果种了三年,长出的不是车厘子,是小李子。他拿着树苗找商家,发现店铺早就倒闭了,评论区里全是骂声:“我买的麒麟瓜苗,结了大窝瓜”“我买的草莓苗,长出的是野草莓”。王大爷蹲在阳台前,摸着李子树的枝干叹气:“这三年功夫,全白费了。”
### 三、网友争议:是“好骗”还是“想省钱”?
这件事传到网上,引发了热议。有人说:“老年人就是好骗,什么都信”;有人反驳:“不是好骗,是他们太想省钱了。退休工资就那么点,能省一块是一块”;还有人骂商家:“专坑老年人,良心被狗吃了”。有个网友留言:“我妈买了19.9的外套,穿了一次就起球,她还说‘反正便宜,扔了也不心疼’。可我知道,她是舍不得买贵的。”另一个网友说:“我爸买了节电器,结果电费比以前还多,他气得直骂‘这些骗子’,可下次看到便宜东西,还是忍不住想买。”
### 四、相似事件:“智商税”的普遍性
其实,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。去年,某平台曝光了一起“假黄金”事件:主播声称“999纯金项链,199块钱”,吸引了很多老年人下单。结果收到货后,发现是铜镀金的,一烧就变黑。有个阿姨买了三条,想给女儿当嫁妆,结果全是假的,哭着说“这是我攒了半年的钱”。还有去年的“生鲜事件”:某商家卖的“阳光玫瑰葡萄”,图片里是大颗的,收到货后全是小的,还有坏果。老年人不会退货,只能自认倒霉,把坏果挑出来,剩下的自己吃。
### 五、结局:“便宜”的代价,终于懂了
后来,张阿姨听了女儿的话,再也不在网上买便宜东西了。她把节电器扔了,说“再也不信这些鬼东西了”。每天早上,她会去菜市场买生鲜,说“看得见摸得着,贵点也放心”。王大爷把假树苗拔了,重新买了真的车厘子苗,说“这次花了50块一棵,虽然贵,但能结真果”。张阿姨的女儿说:“现在她买东西,都会先问我‘这个是不是真的’,再也不贪小便宜了。”
### 六、影响:社区的提醒,让更多人清醒
这件事也给社区提了醒,他们举办了“老年人网购防骗讲座”,教老年人识别“智商税”商品:“节电器不能省电,因为它没有改变电器的功率”“买树苗要选正规商家,看评价里的真实图片”“生鲜要选本地商家,能当天送达的”。有个阿姨说:“听了讲座,我才知道,原来那些‘便宜’,都是陷阱。”
当我们看着父母举着便宜东西笑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——他们的“贪小便宜”,其实是对生活的精打细算?他们不是傻,是太想把钱花在刀刃上。而那些商家,正是利用了这份“精打细算”,设下了陷阱。愿每个老年人的“省钱梦”,都不会变成“吃亏梦”;愿每个“便宜”,都能真的“便宜”,而不是藏着看不见的代价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天载配资-配资行业查询-配资平台实盘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